2014 年完结了,大学生活(虽然这不是我所想的生活)也跟着一起完结了,今年是第一个没有回家的暑假,从春节后来学校,就没有回去过一次。

上半年,在纠结是否要考研,最后决定放弃了,主要是估摸着自己是坚持不下来的,就不去折磨自己了。然后在学校借了一台 rMBP,第一次开始使用 OS X,然后从此爱上了 OS X 了。由于有了 rMBP,也做了一个简单的 App,虽然最终还是没有上架,但是也学习了一下 iOS 的开发,算是入门了一下,从最开始的用 Storyboard 画 UI,到后面慢慢的手写部分小 UI,也是一点小进步了。

下半年(从暑假开始),就开始了正式的实习了,下面是实习以及找工作小记。

首先在 V2EX 上发过找工作的帖子,只收到过三个面试邀请,一个去面试了,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子公司,主营业务在英国,不过部分开发团队(其实就 2 个人)在国内,然后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英文面试,还是用 Skype 打的越洋电话,还好技术性的英文单词比较简单,只能说听懂了 50% 吧,虽说最终面试通过,但是最后还是没去,主要原因是这是第一个面试,不想就一锤子敲定了。然后开始海投简历了,把内推网关于 Python 的和python4cn上的几乎都投了简历,最终收到的面试机会都还是寥寥无几,还有竟然在我投了简历后3个月给我打电话叫我去面试的。

在 7 月收到了志精网络的 Scott 的电话,简单问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后,然后敲定了面试时间,公司在上海的创新工场,不是创新工场投资,只是租的创新工场的办公场地,刚去的时候,看到下面贴的各种 logo,感觉很高大上,里面也有几个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给我的感觉就是壕,有钱就是任性。最终通过了面试,然后开始了在志精网络的实习,公司是做电视广告投放的,听同事说,以前是做机顶盒的,后来被国家打了,然后做广告,因为老板原本就是做互联网广告的,公司人不多,开发就 5 个人,我去了之后,就走了 2 个人,给我就是一股走下坡路的感觉,不过因为在创新工场,是开放式办公场地,可以看到其他公司其团队,还是挺喜欢这个地方的。在这里,开始了 PHP 的学习了,从出来找工作实习后,才意识到,语言是其次,先找到工作再说。在这边,主要的工作就是改改 bug,然后就是做了一个刷广告的小工具,说实话,我感觉那个工具极其不稳定,因为需要从 3000 万的数据中随机选取不同 IP 来模拟客户端,因为数据大了,选客户端很慢,也不靠谱,本来有做异常继续的异常处理,但是因为随机选客户端很慢,所以后来去掉了,于是就更加不稳定了。在这边,公司用的版本控制是 git,托管在 github 上,所以在这边算是接触和学习了完整的 git 工作流,算是最大的收获了,也了解了 CI 和自动部署,公司用的是 Jenkins,虽然我也没有用过,因为部署不是我做,但是也从旁边同事那了解了一下,但是公司这边还是没有做到完全自动化,当 manager 合并了 dev branch 到 master 后,还是要人去 jenkins 的控制台去手动部署,并不是利用 github 的 Webhooks,当 release 或者添加了特定的 tag 后,github post 到 jenkins,然后 jenkins 自动部署。中间也没有测试过程,而且是专门的人工测试。

公司的广告投放 API 系统是在国家开打机顶盒的时候,紧急在别人的广告投放 API 系统的基础上改出来的,由于此系统是用的 PHP,所以 Scott 担心在以后可能性能不足(单机性能),于是准备开始着手改进这个系统,于是我就被分配了开始改造这个,Scott 选定的是 node.js,其实他是想用 Golang,但是我不会,node.js 还能勉强胜任,然后我就开始了 node.js 的回调地域了,因为广告投放的逻辑性太强了,各种条件限制,所以在 node.js 里就是各种回调了,后面也尝试了一下异步转同步的一些模块,可是还是无奈于自己能力不太足,还是会陷入无限的回调中,再者,本身我对这套系统也不是很了解,连广告投放的流程也不太清楚,而且原系统里的一些逻辑我也没法理解,虽然代码逻辑可以看懂,但是业务逻辑有些实在是不太懂,于是就使改造过程异常艰难,最终还是没有做成。

在工作了大概 2 个半月后,跟周围同事混熟了,知道他们都有离开的打算了,因为公司也是在走下坡路,所以我也开始为自己做打算了,在 V2EX 看到了 Jason 的招实习生的帖子,然后加了他的 QQ,然后确定了面试时间。

离开志精网络的原因是最开始是因为自己没打算在上海继续以后的工作,打算在春节后去北京、深圳闯一下,所以打算换一个上海的实习,算是多积累一些经验,所以在看到了 Jason 的招人帖子后就联系他了。

经历了一些面试后,我发现一般公司对实习生的要求都很低,也是的,实习生也根本就是去学习或者打打杂,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所以要求就不高。而我之前看的都是一些大牛的实习经历之类的,所以认为实习要求都很高,要很高的能力才能找到实习,后来意识到我错了。

第二家实习的公司是 DeNA China,面试也没问什么技术的问题,进去以后,Jason 也跟我说过,他面试不会注重技术,因为实习生,技术不会怎样,所以问的多是一些职业规划之类的。

DeNA China 是一家日企,做手游的,我实习的部门是平台社区产品部,主要是公司其他产品的支持,和公司内部的系统的支持。在这边,因为 Jason 说他之前被其他实习生坑过,所以我过来,不会做一些很深的东西,也会做一些蓝领的工作(也确实做了一点),在这边,我主要是做了两个内部用的小项目,然后第一个项目,我又觉得跟之前第一家实习的公司做的那个不稳定的项目一样,我也觉得不稳定,不知道是不是心里感觉,只要是我自己单独给别人做的,我都会觉得不稳定,因为第二个项目是和别人合作的,所以我就没有不稳定的感觉。然后做了两个微信朋友圈内分享的小游戏,我都是做的后端的工作。由于做的是微信内的网页游戏,之前觉得,做手机上的网页,不用像桌面上那么多浏览器,要兼容,后来才意识到我错了,微信由于是调用的手机内部浏览器(我想应该是 webview),所以,Android 就出现了各种蛋疼的兼容性问题了,iOS 上能好好的,到了 Android 上就会表现的不一样。看来以后做微信内的应用,也是要在各种 Android 上测试了。

公司是一家中型公司,让我知道了一个大公司是如何运行的,知道了各个部门是如何配合的,算是跟上家公司完全不一样的实习体验的。

在这边实习的同时,也收到了学校要收了我的邀请,因为我以前做过学校教务系统的爬虫,然后学校需要信息化,向移动端进军,于是要收编了我。于是我就是开始了在留学校还是留公司的纠结之中了,在公司,Jason 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希望我留下来,我也觉得我留下,跟着 Jason,可以做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来,但最终还是选了留学校了,虽然几乎所有人(除了我父母)跟我说留学校不好,但是我还是跟着自己的心里所想,选择了留校了。

答应了 Jason,要写一些对他的意见,其实我也不知道对他有什么意见,因为虽然整天坐在一起工作,但是真正工作上的接触也不太多,因为一般都是他布置好任务给我后,然后我去完成。不过我还是可以写一些我自己的实习感受。

在这边实习,刚开始由于 Jason 说过了不会做一些很深的东西,避免我走了没人接手,于是我都是做的一些我觉得不太相干的工作,这样就让我觉得我没有融入我们这个部门,因为我没有做跟别人有交集的东西,我想去跟别人交流,我也找不到出发点或者话语点去交流,而且刚开始,由于位置不够,我坐在了其他组的那边,然后就几乎跟我们组的其他人就更加没啥交流了,而『其他组』的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是外人,让我甚是忧伤。最后,由于内部结构变动,我最后搬去了和我们组的同事坐在一起。旁边的同事又给了我跟上家实习旁边的同事一样的感觉了,没有我想的那种『上进心』了。然后 Jason 开始为我内部直接转正的面试做准备了,刚开始 Jason 给我了透露了公司应届生的工资,然后把我小激动了一把,因为之前 Jason 有说过公司的工资是中等偏上,其实我也不知道怎样是中等,这里给 Jason 一个建议,不不要向应届生透露具体的薪资水平,特别是我这种三流学校的。由于跳过校招,所以后面只剩 HR 面和 VP 面,HR 就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跟我玩心理战,找坑让我往里跳。VP 没问我什么问题,他让我问他几个问题,虽然说以前网上经常看到别人说,面试会让你问几个问题,但是到了我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问啥,就随便问了一下如果留下来可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是可以给我发 offer,然后 HR 来告诉我的薪资和 Jason 跟我说的相差实在是太大了,虽然我有准备,因为我的学校差,有所浮动是正常的,但是下浮跨度太大我就觉得 HR 完全没有诚意了。然后同事跟我开玩笑说 HR 的 KPI 就是使劲压低员工工资。知道了这个后,就感觉是从天花板掉下来了。

工资说完了,再来说说除了工资意外的事情,我一直向往的是那种互联网公司,或者说我更倾向于创业型的公司,因为我觉得在大公司我就是一个颗螺丝钉,我自己本身就很差,如果做一刻螺丝钉,我感觉我没法得到很大的提升,因为要么你就精通一门技术,并且很深入,这个对我这种浮躁的性格可想而知肯定不符合,还有就是全面一点,什么都会一点。所以全栈工程是我一直的目标。我觉得也只有在创业型的公司,才能让我学得更多,我还是比较喜欢实践一点的,而不是理论一些的。因为以前非常向往 BAT,因为知道自己肯定进不去,所以就很向往,但是来了这边实习后,对于这种向往的感觉在慢慢减少,我感觉就是我是温水煮青蛙,因为这边就是我目前的天花板了,但是当我到了天花板之后,我就没有了冲破天花板的冲动和动力了。所以很多人的经验是对的,只有离天花板有一点距离,才能进步,这样才能不停的向着天花板进步。而且这边是一家游戏公司,主营在游戏,而我对游戏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最终就没有选择留下来了。让我觉得坑了 Jason。

Jason 说希望自己团队每个人对于手上做的东西都是喜欢的,如果不喜欢就不做,但是我觉得如果跟我一起做东西的同事,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他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虽然 Jason 这个理念很好,但是我觉得真正要做到每个人都很喜欢很难,有的人可能就是碍于身份,所以就算不喜欢也不会表现得很明显。所以我就喜欢创业型公司一些,因为每个人真正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热爱的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事。

这里,给 Jason 一点我自认为的建议

当有新人加进来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让他融入到团队中

而我认为融入团队的方法就是让他尽可能参与到团队每个人都有参与的项目,就像上面说的,只有对自己做的东西是喜欢的,才有热情有激情做下去。

实习的事讲完了,然后再来讲讲其他的,现在回忆起来,2014 给我的印象就只有实习了,其他的感觉我什么也没干了。而且感觉自己的社交圈也在逐渐缩小了,从以前活跃在 Twitter 上,到现在基本是天天至刷刷各种 SNS,也不与人互动了。

在 V2EX 上报名参加了 nodejs 训练营,但是又是被自己没有时间给中途慢慢放弃了,刚开始热情很高,后来实习工作了,早出晚归,也就慢慢的懒得去做了。由此看来我就压根不是能一站到底的人,这个肯定要改。

2014 年,书没看几本,但是电影到时看了不少,最近热衷于到电影院看电影,和买各种软件了,因为实习了,手头有钱了,又办了一张信用卡,好不容易额度刷到了 1 万了,就各种买买买了,又一次入手了 Kindle,又在卓越亚马逊上买了很多书,感觉 Kindle 放在那又要吃灰了。在2014 年最后几天,入手了 iPad Air 2,又是一阵买买买。

2014 感觉只有实习的事,其他的都没啥了,下面来说说 2015 吧。
总感觉定的计划,基本是没怎么落实的,虽然没能落实,但也不能不写吧,赶不上别人学霸、大牛的高大上,因为我就是一俗人。

  • 英语是我永远的痛,2015 年希望在单词量上有质的飞跃,今年各种站被关闭,这不是逼着把英语学好吗,不然美剧最后都会看不了了
  • 在技术上,希望能在不仅停在应用上,希望能去学习下 gevent 的内部实现,和看一下 flask 和 tornado 的源代码;因为留在了学校了,C# 可能免不了要用到了,虽然我不喜欢 MS 系;Golang 一直想去学一下,可是都被自己各种没时间给推脱了;前端希望学一下前端的 MVC 框架和模块化,起码要使用 Angular.js 做一个项目;希望能用上 docker,感觉这个对于我来说部署很方便,打包一下就发布了
  • 希望能带着小花去一趟广东和云南,这是她一直向往的地方
  • 攒足钱,入手一台 rMBP
  • 要么入手一个 Apple watch,要么一个 Moto 360,遇到这些可穿带设备,我就免疫不了,而且又是第一年工作,手上有钱了就是一通买买买。
  • 坚持最少每周写一篇博客,自己做一个高大上的博客主题
  • 看至少 10 本非技术的书和至少 10 本技术的书,要把 Kindle 和 iPad 充分利用起来
  • 坚持做一件,365 天都做的事,例如:记单词

2015 年,自此就离开了学校,但是又回到了学校,希望在这里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好玩有趣的东西来。